审造价不是拿着计算器“死磕数字”,更不是跟施工方“对着干”,而是用系统方法帮项目“把好钱袋子”——既要揪出多算、错算的“水分”,又要避免漏项、少算的“亏空”。新人常犯的错:对着预算书发呆,不知道从哪下手;老手也可能栽跟头:忽略合同细节,让施工方钻了空子。昆明优路教育从“准备工作核心步骤实战技巧避坑指南”,手把手教你把造价审核做扎实,看完就能上手,不怕漏项、不怕算错、更不怕被“忽悠”。
昆明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一、审造价前,先做好这3件事:别让“准备不足”坑了你
很多人拿到预算书就急着算量、对价格,结果算到一半发现图纸没看透,或者合同条款没搞清楚,白忙活半天。审造价就像打仗,准备工作做不好,后面全是“糊涂仗”。
1. 先把“图纸+合同”啃透,别当“睁眼瞎”
图纸是造价的“根”,合同是造价的“规矩”。有个项目我印象特别深:施工方报的预算里,墙面抹灰按“20mm厚水泥砂浆”算量,但图纸上明明写的是“15mm厚混合砂浆”,光这一项就多算了2万多。后来问施工方为啥报错,对方说“没仔细看图纸说明”——你看,连施工方都可能马虎,审核时更得盯着图纸细节。
合同更要逐字看。比如“风险范围”:材料价格波动多少以内不调整?“暂列金”比例有没有约定?之前遇到个项目,合同写着“暂列金按5%计取”,施工方直接按10%报,多出来的5%就是“隐形利润”,不看合同根本发现不了。
小提醒:把图纸的“设计变更”“答疑纪要”单独整理出来,这些地方较容易藏着工程量的增减。
2. 列个“审核清单”,别让重点“溜走”
不同项目的审核重点不一样:住宅项目重点看土建、安装的工程量;市政项目要盯管线长度、土方开挖;装修项目则得抠材料品牌、规格。
我习惯在审核前列个清单,比如:
土建部分:土方开挖(有没有多算放坡?)、混凝土量(是否扣减了钢筋体积?)、砌体(门窗洞口有没有扣除?)
安装部分:管线长度(是否按图纸轴线算,有没有绕路?)、设备数量(和清单是否一致?)
列完清单再逐项核对,就像“查作业”一样,不容易漏项。
3. 准备好“工具包”,效率翻倍
别光靠手算,现在工具这么多:
算量软件:用广联达、CAD快速核工程量(比如用“查询面积”功能,5分钟就能算出房间地面面积,比手算快10倍);
价格平台:当地造价信息网(查官方材料价)、建材市场询价群(问实时市场价);
现场照片:让施工方提供已完工部分的照片,比如“墙面抹灰厚度”,照片里拿尺子一量,比光看图纸靠谱。
二、核心步骤:从“量”到“费”,5步揪出90%的问题
审造价的核心就是“量、价、费”三个字,按顺序一步步来,别跳步。
1. 算量审核:先看“项目特征”,再核“计算式”
很多人上来就对工程量,其实头等步该看“项目特征描述”。比如清单里写“地面砖铺设”,特征描述得写清楚“品牌:XX,规格:800800mm,铺贴方式:干铺”——如果特征描述模糊,施工方可能用便宜砖,却按贵砖报价,后期扯皮说不清。
核对工程量时,重点盯“容易多算的项”:
土方开挖:施工方可能按“垫层底面积×深度”算,但没扣减基础所占体积(比如独立基础体积大,实际开挖量要减去基础体积);
墙体砌筑:门窗洞口、构造柱的体积有没有扣除?之前审过一个项目,施工方报的墙体量比图纸多了10m³,一查发现没扣门窗洞,直接核减3万多;
钢筋量:有没有多算搭接长度?比如图纸要求“直径≥25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”,施工方却全按绑扎搭接算,搭接长度多算2倍。
小技巧:用“单方指标”快速排查。比如住宅项目,土建单方造价一般在1500-2000元/(不同地区有差异),如果施工方报2500元/,就得重点查是不是量算多了,或者价套高了。
2. 计价审核:材料价“货比三家”,定额套项“别高估”
量对了,价格错了也白搭。计价审核分两块:材料价格和定额套用。
材料价格是“大头”,较容易出问题。比如钢筋,施工方可能用“上个月较高价”报价,但实际采购时价格已经降了。这时候你得:
查当地“造价信息价”(官方发布的指导价,有说服力);
问3家以上供应商询价(微信问就行:“老板,HRB400E Φ12的钢筋今天什么价?含运费吗?”);
注意“品牌差异”:同样是瓷砖,“东鹏”和“杂牌子”价格差一倍,项目特征里写了品牌,就得按对应品牌询价。
定额套用则要防“高套”。比如“墙面一般抹灰”,施工方可能套“高级抹灰”的定额(人工、材料含量更高),但实际只是普通抹灰。怎么判断?看定额说明:高级抹灰要求“三遍成活”,普通抹灰“两遍成活”,现场照片一拍就清楚。
3. 措施项目费:别让“隐形费用”悄悄溜走
措施费是“看不见的钱”,但加起来可能几十万。比如:
模板:施工方报“模板周转2次”,但实际项目工期短,周转3次完全够,多算的1次就是浪费;
脚手架:层高3.3m,施工方却按“满堂脚手架”报(适合层高>3.6m),实际用“里脚手架”就行,费用差一半;
大型机械:塔吊租赁时间报了120天,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,100天就能完工,多算的20天租金就是“水分”。
审核时记得结合“施工组织设计”,措施费得和施工方案对得上,不能凭空多报。
4. 其他项目费:暂列金、暂估价别“瞎报”
其他项目费里,暂列金、专业工程暂估价较容易“虚高”。
暂列金:合同一般约定“按分部分项工程费的5%-10%计取”,如果施工方按15%报,直接砍到合同约定比例;
暂估价:比如“铝合金门窗暂估价800元/”,但市场上同类产品600元/就能买到,审核时可以要求施工方提供询价依据,不合理就往下压。
5. 规费、税金:费率必须“按规矩来”
规费(社保费、公积金等)和税金是“硬性规定”,各地费率不一样,比如某省规费费率是6.5%,施工方按7%报,直接按6.5%调整就行。记得查当地较新的“造价文件”,费率每年可能微调,别用去年的老数据。
三、老造价师的3个“实战技巧”:新手学了少走3年弯路
这些技巧是我跟师傅学的,平时很少有人愿意细说,都是“踩坑”踩出来的经验。
1. 用“反向验算”快速找问题
有时候施工方算量太复杂,你对着算半天也看不出错。这时候可以“反向算”:比如算混凝土总量,用“构件体积相加”(柱+梁+板+基础),再用“单方混凝土含量”(比如框架结构一般0.3-0.4m³/)×建筑面积,两个数差太多,肯定有问题。
之前审一个厂房项目,施工方报的混凝土量是800m³,我用单方含量一算(建筑面积2000×0.35m³/=700m³),差了100m³,一查发现梁的截面尺寸算错了(本该300×500,按350×500算了)。
2. 去现场“转一圈”,比看10遍图纸都有用
很多人审造价只看纸面上的东西,其实现场才是“照妖镜”。比如:
图纸设计“地面贴大理石”,但现场实际铺的是“普通地砖”,施工方却还按大理石报价,现场拍张照就能核减;
土方回填,图纸要求“素土回填”,施工方报“级配砂石回填”(价格贵3倍),去现场挖开看一眼就知道;
墙面保温,图纸要求“50mm厚”,现场用尺子量只有40mm,厚度不够,工程量就得按实际调整。
小提醒:去现场别空手,带个卷尺、手机(拍照)、笔记本,遇到问题当场记下来,回来直接找施工方对。
3. 攒一套“历史数据”,当你的“价格字典”
每个公司都有过往项目的造价数据,比如“XX小区土建单方造价1800元/”“XX办公楼钢筋含量55kg/”,把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,新项目审核时拿来对比:如果单方造价、材料含量差太多,十有八九有问题。
我电脑里存了近5年的项目数据,每次审新项目,先调出来对比,效率提高一大半。新人可以从现在开始攒,别怕麻烦,越攒越值钱。
四、避坑提醒:这5个“坑”90%的新人都会踩
较后说几个新人较容易犯的错,别等吃了亏才后悔。
1. 只看数字不看“描述”
项目特征描述比工程量数字更重要!比如“木门安装”,特征里写“含五金”,施工方却单独报了“门锁、合页”的费用,这就是重复计费,不看描述根本发现不了。
2. 忽略“小数点”
别以为小数点错了是小事,工程量后面多一个0,总价可能差几十万。比如“墙面抹灰面积1000”写成“10000”,单价50元/,一下子就多了45万,审核时一定仔细看数字位数。
3. 不敢“质疑”施工方
新人总觉得“施工方更懂现场”,对方说“这个量就是这么算的”,就不敢反驳了。其实施工方也会犯错,甚至故意多报,你只要拿着图纸、合同、规范去对,有理有据,他们自然会改。
4. 审核完不“复核”
自己审完觉得没问题了,直接出结果?大错特错!较好让同事交叉复核一遍,或者隔一天再看,有时候换个角度就能发现之前没注意的问题。我之前审一个项目,自己算完觉得没问题,同事复核时发现漏了“墙面刷乳胶漆”的量,差点少算了5万。
5. 忘了“时间节点”
材料价格、费率都是“时效性”的,比如2024年的钢筋价和2023年可能差几百元/吨,审核时一定要按“施工当期”的价格算,别用错了时间节点。
审造价不难,难的是“细心+耐心”。刚开始可能慢,审几个项目就熟练了。记住:你审的每一分钱,都是项目的利润;你揪出的每一个问题,都是自己的经验。不用怕出错,多练、多问、多去现场,慢慢就成了别人口中的“老师傅”。
- 详情请进入昆明优路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kmyoulu.5zix.com/news/139177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昆明优路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怎么审造价的全部内容。